作为一名家长,我第一次读到《我的大喊大叫的一天》,内心是被狠狠触动的。这本书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,真实又细腻地描绘了他在“糟糕一天”里情绪爆发的全过程。孩子因为一连串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积累情绪,最终用“大喊大叫”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挫败与无助——这不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却常被忽视的情境吗?
故事虽然简短,但文字和画面将孩子的情绪波动刻画得非常具体。从想要多吃一块蛋糕被拒绝,到在博物馆里不被理解地拉扯妈妈的手,再到在众人注视下的崩溃大哭,每个细节都仿佛在还原我家孩子的某些日常。最让我感动的是,书中并没有过度指责孩子的不当行为,而是让孩子在情绪过后,勇敢说出“对不起”,也让大人给出了温柔的拥抱与理解。这种结尾让我意识到,孩子并不是“故意”要惹麻烦,他们也在努力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,只是情绪管理还不成熟。
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——接纳孩子的情绪,而不是单纯纠正他们的行为。以前孩子发脾气时,我总是急着让他“停下来”“安静点”,却忽略了背后的委屈、不安或疲惫。现在我开始试着蹲下来,听他说完,也试着放慢节奏,告诉他“你不高兴,我明白”。
《我的大喊大叫的一天》不只是给孩子看的书,更是送给我们这些忙碌、常常忽略情绪教育的父母的一面镜子。在孩子学会控制情绪的路上,我们需要做的,是先成为那个理解他、陪伴他、引导他的大人。
——爱吃面包皮的小猫
我的大喊大叫的一天